top of page

【佛教典故】学者与船夫


1I4493240-0

有一位学者在乘船渡河时,问船夫说:「你懂不懂数学?」

船夫说:「我不懂!」

学者叹了一口气,说:「哦,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!」接著又问:「你懂不懂哲学呢?」

船夫说:「我还是不懂!」

学者又叹了一口气,说:「那你又失去了半个生命!」

船行至河中间时,出了故障,立刻就要沉没了,船夫问学者:「你会不会游泳?」

学者说:「我不会!」

船夫不无遗憾地对学者说:「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了!」

同样的,没有修持大法,虽然看似缺少很多,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。

反之,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,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,因为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。

所以,这两个基础非常重要!

有三种不同因果的人:

一种是平凡的人,只想要得到现世利乐或来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,则必须要有增上生心,力行十善业;

另一种是中等的人,想要获得自己的解脱,不再轮迴,则必须要有出离心;

最后一种是殊胜的人,为了利他而希求全然证悟,发愿成佛,则须具备有菩提心。

修行就是出离轮迴,解脱诸苦而成圣,直至成佛,故真正学佛的人须有出离心与菩提心,这是一切修行的基础。

「出离」不是离开这裡到另外一个地方去,而是出离烦恼有漏的境界。

由怖畏三涂苦及生死苦,深知六道轮迴苦不堪言,不但自苦,而且如父如母一切众生均在无常苦痛中,知苦、欲脱于苦,因此真心修行,而生出离心;由出离心而生大悲心,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。

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,即使修再殊胜的法,也是徒劳无益。

在没有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前提下,即使长期闭关修大法,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。

所以,对任何一位修行人来说,出离心与菩提心都极为重要。

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,即使念诵上亿遍的心咒,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,故一切修法的关键在于出离心与菩提心。

有不少人在没有修好出离心与菩提心,即盲目地念诵一些仪轨,以图获得收效,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。

很多人因缺乏这些知见,只知道密法殊胜,就好高骛远,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,疲于奔命到处接受灌顶,不亦乐乎地修法,最终却竹篮打水,收效甚微。

这一切过失都是因为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,故学佛修行必须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,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,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。

一切万法都随发心而定,如果一个人仅是为了今生今世的幸福快乐而修行,从未考虑过解脱、度生、成佛等等,既然发心已如此明白,那他所做的善业又怎能变成解脱之因呢?绝对不可能!

佛经中有如此的比喻:如果有一个人被飢饿所逼迫,正万般无奈地挣扎在生死线上,假如不立即进食,几分钟后就会被死神夺去生命。

这时,如果让他到国王的宝库中去取宝,他首先应该选择什麽呢?绝对是食物。因为宝库中的其他金银珠宝虽然珍贵,却无法解决濒临饿死的困境。

对此时此刻的他来说,价值昂贵的金银珠宝是毫无用处的。

同样的道理,大法虽是殊胜,但对没有基础的人而言却太高深了,故当务之急还是先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。

我们不必急于修持大法,而是要先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。若由于一时环境等因素,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不可靠的,故要反覆修习,一旦生起,就要令其稳固不退。生起出离心别无他途,唯有思惟暇满难得、死亡无常、轮迴过患、业果道理等外四加行的修法。

我们容易了解人身万劫难得的道理,但是不易生起与暇满大义相应的心,若生起暇满大义的心,则于一刹那时,皆不令空过,于无义之事,必生追悔,就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,彼即痛悔不堪。

又此生无常,决定是死,死后识性不灭,随业力流转,不得自在,而诸业中,我们又以恶业为多,故修死亡无常及流转之苦,令生出离心。

如果希求解脱的心念,能日日夜夜从不间断,就叫做生起真正的出离心。

真正的出离心标准较高,凡夫一时难以做到,若以较低层次的出离心来说,其衡量标准则是:只求今生世间圆满及来世人天福报,此外便安于现状,得过且过,没有更高的追求,这就是没有出离心的人。

有出离心的人,可能偶尔也会有这些想法,或许也会喜欢吃好的、穿好的、住好的;但是,在他的思想深处,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信念:「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,只是一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和手段,是可有可无的,我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解脱!」如果能有这样的意识,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备了出离心。

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涵义十分深刻,若仅仅通过闻思是感受不到的,必须要亲自体会和实修,才能明白其内涵的伟大和必要。要知道:即使没有证悟、没有念诵上亿心咒、修观想不清楚,都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修行人。但是,如果缺失出离心和菩提心,那我们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!

學者與船夫

有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,問船夫說:「你懂不懂數學?」

船夫說:「我不懂!」

學者嘆了一口氣,說:「哦,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!」接著又問:「你懂不懂哲學呢?」

船夫說:「我還是不懂!」

學者又嘆了一口氣,說:「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!」

船行至河中間時,出了故障,立刻就要沉沒了,船夫問學者:「你會不會游泳?」

學者說:「我不會!」

船夫不無遺憾地對學者說:「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!」

同樣的,沒有修持大法,雖然看似缺少很多,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。

反之,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,因為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。

所以,這兩個基礎非常重要!

有三種不同因果的人:

一種是平凡的人,只想要得到現世利樂或來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,則必須要有增上生心,力行十善業;

另一種是中等的人,想要獲得自己的解脫,不再輪迴,則必須要有出離心;

最後一種是殊勝的人,為了利他而希求全然證悟,發願成佛,則須具備有菩提心。

修行就是出離輪迴,解脫諸苦而成聖,直至成佛,故真正學佛的人須有出離心與菩提心,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。

「出離」不是離開這裡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而是出離煩惱有漏的境界。

由怖畏三塗苦及生死苦,深知六道輪迴苦不堪言,不但自苦,而且如父如母一切眾生均在無常苦痛中,知苦、欲脫於苦,因此真心修行,而生出離心;由出離心而生大悲心,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。

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,即使修再殊勝的法,也是徒勞無益。

在沒有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前提下,即使長期閉關修大法,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。

所以,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,出離心與菩提心都極為重要。

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,即使念誦上億遍的心咒,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,故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與菩提心。

有不少人在沒有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,即盲目地念誦一些儀軌,以圖獲得收效,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。

很多人因缺乏這些知見,只知道密法殊勝,就好高騖遠,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,疲於奔命到處接受灌頂,不亦樂乎地修法,最終卻竹籃打水,收效甚微。

這一切過失都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,故學佛修行必須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,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,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。

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,如果一個人僅是為了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而修行,從未考慮過解脫、度生、成佛等等,既然發心已如此明白,那他所做的善業又怎能變成解脫之因呢?絕對不可能!

佛經中有如此的比喻:如果有一個人被飢餓所逼迫,正萬般無奈地掙扎在生死線上,假如不立即進食,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。

這時,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,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?絕對是食物。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,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。

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,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。

同樣的道理,大法雖是殊勝,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,故當務之急還是先修習出離心和菩提心。

我們不必急於修持大法,而是要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。若由於一時環境等因素,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,故要反覆修習,一旦生起,就要令其穩固不退。生起出離心別無他途,唯有思惟暇滿難得、死亡無常、輪迴過患、業果道理等外四加行的修法。

我們容易了解人身萬劫難得的道理,但是不易生起與暇滿大義相應的心,若生起暇滿大義的心,則於一剎那時,皆不令空過,於無義之事,必生追悔,就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,彼即痛悔不堪。

又此生無常,決定是死,死後識性不滅,隨業力流轉,不得自在,而諸業中,我們又以惡業為多,故修死亡無常及流轉之苦,令生出離心。

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,能日日夜夜從不間斷,就叫做生起真正的出離心。

真正的出離心標準較高,凡夫一時難以做到,若以較低層次的出離心來說,其衡量標準則是: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,此外便安於現狀,得過且過,沒有更高的追求,這就是沒有出離心的人。

有出離心的人,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,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、穿好的、住好的;但是,在他的思想深處,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:「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,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,是可有可無的,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!」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,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。

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,若僅僅通過聞思是感受不到的,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,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必要。要知道:即使沒有證悟、沒有念誦上億心咒、修觀想不清楚,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。但是,如果缺失出離心和菩提心,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!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