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教典故】是结缘还是攀缘?
随缘是一种智慧,随顺机缘,不加勉强。 随缘的人像镜子,相来则现,相去不留,毫不罣碍,如如不动。随缘并不是消极等待或放弃寻求,而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身边的事物,随顺当前的环境因缘,从善如流,以平静淡泊的心态面对一切。
「攀缘」是一种烦恼,心随境转,强加外求。「攀」的意思是攀附执著, 抓住不放。 因为执著,妄生分别,认妄为真,因而做出贪瞋痴的行为。 「攀缘」的人做事往往被外境所牵转,事未至而心欲求,事已去而心不捨。执著外境,迷幻成妄。
“未成佛道, 先结人缘。” 我们学佛, 不应「攀缘」,应该尽量结缘。 例如以无所求的心赠送东西给别人,当义工帮助有需要的人等等。 只为付出,不问回报,这便是「结缘」。相反,如果心存回报,有条件地付出,强人所难,只会落入「攀缘」, 自寻烦恼。
佛不度无缘之人, “天雨虽普,不润无根之草,佛门广大,难度无缘之人。”。
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弘法的时候,有一位老太太在同一城市住了几十年,她不信佛。佛陀就为了启发大众,没有缘的人很难度,就到那位老太太那裡去。老太太看到佛走过来,马上就转过背去。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后又显一个身。她又转到前面来,然后佛陀两边都显身,四面都显身,她就转转转,没办法下,乾脆把眼睛闭起来,也不愿意接受佛陀教化。
然后佛陀就回到精舍跟阿难陀说:“阿难,你去,你去度化那位老太太。”
阿难陀去了。很奇怪,老太太看到阿难陀却很客气,马上用很精美的食物来供养阿难陀,然后受阿难陀的教化。很奇怪了,是不是?
其实, 之前阿难陀不肯去,他说:“佛都度不了,我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吧。” 但是去了以后,这位老太太竟然接受阿难陀的教化。
弟子们就请问佛陀,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 佛陀说:“我跟这位老太太没有缘。”
为什么? 原来无始劫以前,有一世释迦如来跟阿难陀都是修行人。两个人一起走在路上的时候,看到一隻死老鼠。释迦牟尼佛的前生,只是看了那隻死老鼠三眼就走了,没有理会。阿难的前生,当时跟在后面,他却生起一念慈悲心,在路边挖了一个坑,将那隻死老鼠埋起来了。
那一世的死老鼠就是现在这位老太太,而释迦牟尼佛在那一世,只是看牠三眼,所以现在这位老太太看世尊三眼以后,就把眼睛闭起来。
而阿难陀在那一世,因一念慈悲心,结下善缘,现在这位老太太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化了。
释迦牟尼佛随缘启发弟子, 不落消极, 不惜显示神通, 希望可以度化那位跟他无缘的老太太。 可惜, 老太太宁愿闭上眼睛也不接受佛陀教化。 佛陀明白不可以「攀缘」, 不能勉强抓住不放。 于是叫阿难陀去教化这位老太太, 因为佛陀知道阿难陀跟这位老太太多生以前结下善缘, 要教化这位老太太就自然容易多了。
我们要视众生平等, 不要因为我执著而生分别心, 轻视任何众生。 哪怕只是一隻蚂蚁, 一隻蚊蝇,我们都要善待牠们。 修行人深信六道轮迴,一日未能成就,今生有缘遇到的众生即使细如蚊虫,亦有可能是我们来生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。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慈悲随缘的心,不要执著「攀缘」,应该广结善缘,希望可以接引更多众生,一同学佛修行,离苦得乐。
是結缘還是攀緣?
隨緣是一種智慧,隨順機緣,不加勉強。 隨緣的人像鏡子,相來則現,相去不留,毫不罣礙,如如不動。隨緣並不是消極等待或放棄尋求,而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身邊的事物,隨順當前的環境因緣,從善如流,以平靜淡泊的心態面對一切。
「攀緣」是一種煩惱,心隨境轉,強加外求。「攀」的意思是攀附執著, 抓住不放。 因為執著,妄生分別,認妄為真,因而做出貪瞋癡的行為。 「攀緣」的人做事往往被外境所牽轉,事未至而心欲求,事已去而心不捨。執著外境,迷幻成妄。
“未成佛道, 先結人緣。” 我們學佛, 不應「攀緣」,應該盡量結緣。 例如以無所求的心贈送東西給別人,當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等等。 只為付出,不問回報,這便是「結緣」。相反,如果心存回報,有條件地付出,強人所難,只會落入「攀緣」, 自尋煩惱。
佛不度無緣之人, “天雨雖普,不潤無根之草,佛門廣大,難度無緣之人。”。
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法的時候,有一位老太太在同一城市住了幾十年,她不信佛。佛陀就為了啟發大眾,沒有緣的人很難度,就到那位老太太那裡去。老太太看到佛走過來,馬上就轉過背去。佛陀以神通在她背後又顯一個身。她又轉到前面來,然後佛陀兩邊都顯身,四面都顯身,她就轉轉轉,沒辦法下,乾脆把眼睛閉起來,也不願意接受佛陀教化。
然後佛陀就回到精舍跟阿難陀說:“阿難,你去,你去度化那位老太太。”
阿難陀去了。很奇怪,老太太看到阿難陀卻很客氣,馬上用很精美的食物來供養阿難陀,然後受阿難陀的教化。很奇怪了,是不是?
其實, 之前阿難陀不肯去,他說:“佛都度不了,我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吧。” 但是去了以後,這位老太太竟然接受阿難陀的教化。
弟子們就請問佛陀,為什麼會這樣子呢? 佛陀說:“我跟這位老太太沒有緣。”
為什麼? 原來無始劫以前,有一世釋迦如來跟阿難陀都是修行人。兩個人一起走在路上的時候,看到一隻死老鼠。釋迦牟尼佛的前生,只是看了那隻死老鼠三眼就走了,沒有理會。阿難的前生,當時跟在後面,他卻生起一念慈悲心,在路邊挖了一個坑,將那隻死老鼠埋起來了。
那一世的死老鼠就是現在這位老太太,而釋迦牟尼佛在那一世,只是看牠三眼,所以現在這位老太太看世尊三眼以後,就把眼睛閉起來。
而阿難陀在那一世,因一念慈悲心,結下善緣,現在這位老太太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化了。
釋迦牟尼佛隨緣啟發弟子, 不落消極, 不惜顯示神通, 希望可以度化那位跟他無緣的老太太。 可惜, 老太太寧願閉上眼睛也不接受佛陀教化。 佛陀明白不可以「攀緣」, 不能勉強抓住不放。 於是叫阿難陀去教化這位老太太, 因為佛陀知道阿難陀跟這位老太太多生以前結下善緣, 要教化這位老太太就自然容易多了。
我們要視眾生平等, 不要因為我執著而生分別心, 輕視任何眾生。 哪怕只是一隻螞蟻, 一隻蚊蠅,我們都要善待牠們。 修行人深信六道輪迴,一日未能成就,今生有緣遇到的眾生即使細如蚊蟲,亦有可能是我們來生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人。 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慈悲隨緣的心,不要執著「攀緣」,應該廣結善緣,希望可以接引更多眾生,一同學佛修行,離苦得樂。
Comments